存錢很重要,但總是覺得錢不知不覺消失
我們這代年輕人總是說「存錢沒問題啊,重點是沒錢啊?」是真的沒有錢,還是我們亂花錢?
我想分享我的小方法,理解我們的錢跑去哪裡,我總是可以用這個方法,協助身邊的人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蓄習慣,而且屢試不爽。如果你習慣記帳,可以跟記帳同時進行。
在此之前,先了解自己一個月的薪水為多少,把他分為四個部分,分別是:生活、理財、負債、保險。
以下我就用一位25歲左右的年輕人,一個月3萬為例,若月薪3萬是我的100%:
一、生活(佔 40%,12,000元):生活在這裡所代表的單純是自己一天的三餐
不含吃大餐或是去唱歌的娛樂等等,問問自己如果一天給你300元,能不能過一天?如果綽綽有餘就再下修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。
一日300元,一個月30天,是為9000元,如果生活這部分在40%*30,000=12,000元以內是合理的範圍,所以12,000-9,000=3000元,這樣算下來生活部分是餘3000元
二、理財(佔 30%,9,000元):理財又分三部分:短、中、長。
三、負債(佔 20%,6,000元):需要我們週期性繳納。
水電、瓦斯、電話費、租金、貸款、孝親費,對你來說是消耗性的支出就可以歸類在此項,那就是把全部都條列式寫下來,再看看是否有超過合理金額的部分。
四、保險(佔 10%,3,000元):出社會後所害怕的風險,收入中斷
這裡不包含儲蓄險,只有醫療、意外等保障類的規劃,任何可能造成我們沒辦法領取薪水的風險,是我們的防護罩。
小時候愛我們的父母都當我們的靠山,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當父母的靠山呢?
簡單來說,出社會幫自己準備一份「全險」的保單,是最簡單的方法,我們不幸發生萬一時,可以不用家人煩惱,也是讓自己學著負責任的時候。(關於「全險」可以自行搜尋或是詢問自己的業務員,有機會再執筆寫文章。)
其實由此可以發現,保險其實預算沒有想像的多,3,000元可以做很棒的保障規劃。
如果最終將四個部分的合理金額扣掉條列金額後,再全部加起來,得出來的結果是正的,
那代表其實你還有這邊「隱藏金額」可以用唷,你並不是沒錢。
想想自己是不是每個月都剩沒多少呢?還是其實是月光族?是的話,那這些錢去哪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