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位置處於三處活躍地震帶:「東部地震帶」、「西部地震帶」、「東北部地震帶」,常常遇到不同震度的地牛翻身,已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,雖然很多地震都能以「能量釋放」的一句安然度過,但是平時仍要有所準備,在關鍵時刻能自救的物品,而不是每次地震後發個臉書而已喔!這篇要幫助你盤點「防災包」必備物品,居安要思危,趕快幫自己與家人都準備一個吧!
準備防災包的注意事項
市售防災包的選擇不少,可選擇內容物符合自己需求的防災包,再加入個人必備物品。準備好之後,要放在家中醒目之處,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拿了就走!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建議,避難包(防災包)內的必需品,應隨時檢查更新,至少每半年1次。
防災包必備物品盤點
哨子
萬一在受困時能夠使用,引起搜救者注意,也能減少不斷呼喊求援的體力損耗。
輕便雨衣
用來因應室外氣候的變化,材質好一點的輕便雨衣也有擋風的作用。
棉質手套
攀爬、接觸碎石或是不平整的表面時,能用來保護雙手不受傷。
毯子
禦寒之用,以不過度厚重為原則,亦可帶上一件薄外套。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CaSRTTnPtu1/
萬用瑞士刀
瑞士刀功能多,往往能在重要時刻發揮關鍵效用。
收音機
雖然手機也可聽廣播、上網路獲取最新資訊,但是你無法預知災害來臨時,網路是否也能保持暢通、手機、行動電源電力還能支撐多久,因此仍需準備一台收音機來因應可能突發的網路狀況,也能節省手機電力。
手電筒
在受到斷水斷電的環境時運用。建議多準備一組電池,此外現在的手機都有手電筒功能,有些行動電源也都有手電筒功能,基於雞蛋不放同一籃子原則,在能負荷防災包重量前提之下,同樣用途,不同物品都可一併準備。
醫療包
醫療包內最好有衛生紙、OK 繃、棉花棒、個人常備藥品、滅菌紗布包、繃帶、生理食鹽水、酒精棉片、透氣膠布、濕紙巾、女性生理用品等,當受到小小的皮肉傷時能及時處理。
罐頭或口糧
非指一般超市販售的醬菜罐頭,因為納含量往往偏高,重大天災時你也不一定有熱騰騰的飯可搭配、有大量的水可以喝,因此可選購專為防災製作的罐頭、補給品、口糧等等,在均衡影響之下維持能量。
環保折疊水壺
輕巧的摺疊水壺不佔用防災包的空間,遇到可取水處,方便就近補給水源。
防塵護目鏡
空氣髒污、粉塵容易導致眼部疾病,眼睛對外部環境敏感者更需要準備。
救援繩索
緊急救難繩索在水、陸場合都利於運用,有了救援繩索,能就近與最接近的搜救人員合作,讓自己多一份助力移動至相對安全的地方。